郑立伟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海洋氮循环 、 海洋碳循环 、古海洋学等

个人简介

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博士,2017年入选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本人擅长以稳定碳氮同位素为手段,聚焦中国边缘海的碳氮源汇过程,并积极探索新的有机地化指标用于古记录反演。具体涉及研究领域如下:海洋氮循环/海洋碳循环/古海洋学/古气候学/陆海界面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2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项,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7篇。

 

个人履历

2020.10-至今,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17.08-2020.09,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后;

2011.09-2017.06,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

  

研究方向

擅长以稳定碳氮同位素为手段,聚焦中国边缘海的碳氮源汇过程,并积极探索新的有机地化指标用于古记录反演。具体涉及研究领域如下:

海洋氮循环 / 海洋碳循环 / 古海洋学 / 古气候学/陆海界面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


目前重点研究课题

1. 陆海界面沉积物有机碳的保存机制

通过测定有机碳氮同位素、拉曼光谱、热解等手段,从有机质活性、与矿物的键结能力等方面探索海洋有机碳埋藏与保存的机制。

2.碳酸钙壳体氮同位素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氮循环
利用湿式氧化法结合反硝化细菌法测定珊瑚、砗磲、有孔虫壳体氮同位素,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氮循环,并探索其演变机制与气候变化的关联。

欢迎有上述相关背景的同学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中国边缘海的碳氮源汇过程,并积极探索新的有机地化指标用于古记录反演,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通过分析、搜集和整合高屏流域土壤、河流悬浮物、高屏陆架沉积物、高屏峡谷沉降颗粒的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 14C),从源到汇的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颗粒有机物在高屏流域的迁移转化。我们发现台风期间洪峰结合海底峡谷陡峭地形能有效将陆源新鲜生源有机质向深海传输,在台风非洪峰期间,有机质主要源于对陆地古滑坡的再侵蚀。而在非台风期间,有机质主要源于陆架沉积物的再悬浮。该研究指出台风期间对基岩的深度侵蚀是海底峡谷颗粒物的主要来源,而海底峡谷则是颗粒有机质由陆地向海洋传输的直接通道。该研究发表于地学TOP期刊EPSL。文章发表后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被两篇Science文章正面引用,凸显出该研究的前沿与重要性。

2.通过KOBr-KOH湿式氧化法将冲绳海槽沉积物碳氮组分进行区分,首次发现沉积物中黏土固定态铵含量占到沉积物总氮的37-51%,且无机氮的同位素值系统性低于有机氮同位素。由于大量IN的存在使得传统的δ15NTN及C/N比值在物源示踪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剥离了无机氮的影响以后冲绳海槽δ15NON的变化与东太平洋沉积物氮同位素趋势趋于一致,即在消冰期以来氮同位素值逐渐增加,而进入全新世以后由于固氮作用增强同位素持续下降。这是由于东太平洋缺氧区在消冰期的水体反硝化信号被北太平洋中层水携带进入冲绳海槽而被记录下来。该结果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

3.通过对高山流域水库布放沉积物捕获器进行一年多观测,结合周边土壤及水库沉积物的碳氮同位素分析,我们从源到汇的视角考察了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我们发现水库沉积物的有机质主要源于不同深度的土壤的混合。尽管水库自生生产力经过优先降解,但保存下来的有机碳含量仍高于温室气体排碳量,显示出亚热带高山水库是重要碳汇。该研究发表在JGR-biogeoscience。

 

招生专业:海洋化学或海洋地质背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